配眼鏡 電腦驗光準嗎?
是否曾經有這樣的體驗過,在外面驗光配眼鏡時,會去到一個電腦驗光儀器面前,裡面有個小孔,看著房子熱氣球幾秒鐘,它會模糊到清晰,然後過幾秒,你的度數就跑出來了,但有時候非常納悶,為什麼度數異常的飆高,有時候度數跟印象中的差異不大?電腦驗光可以相信嗎?
視力
先來講一下關於視力的標準,關於視力簡單的定義就是「驗光者將患者眼睛看細微物體的能力,量化成數值就是所謂的視力。」在白話一點就是眼睛可以分辨兩不同物體的能力,在臨床上我們“通常”以Snellen視力表來測量視力,就是一個英文字母E 叫你比上下左右那個,當你能夠分辨最小的E方向缺口,也就是可以分辨兩不同物體的最小夾角時,此測量結果為你的最佳視力。
視力好不等於度數少
有些人會有迷思,認為近視度數高的人視力一定會差,的確近視度數高的人患有眼科疾病的風險是會大幅上升,但這不代表他的視力差。視力是可以看到最小視標的量化值,是一種能力。而度數是需要看到最小視標的矯正度數,所以有人近視-10.00D(1000度)但可以看到視力表1.2,但有人近視-2.00D(200度)卻只能看到視力表0.9,即使多加-1.00D(100度)也無法看到1.0。所以度數少,或者是沒有度數的人不一定是視力好的人。
電腦驗光儀器
電腦驗光儀是測量眼睛屈光狀態的儀器,現在已有許多類型的驗光儀被應用於臨床。目前的主流是紅外線驗光儀,利用Scheiner盤原理,將兩束紅外線從角膜中央旁分別射入眼,在不同角度子午線計算所得焦深度的結果。
假設一個人眼睛發育正常,身體健康,沒有眼科疾病或不規則散光,完全依照指示用電腦驗光,依然會有兩種可能會使得電腦判讀出來的度數往往與實際驗光度數有落差。
1.瞳孔的大小與配鏡度數:
此圖片很好的展示了所謂景深的概念
是否有聽過**「大光圈淺景深」**,在人像攝影常常會用這方式來拍攝人物,把主題與背景來做更好的視覺比例分配,可是在眼睛視覺上我們可不喜歡淺景深,我們希望從近的看到遠的都是一覽無遺。
在攝影時,如環境光源足夠,只要相機的鏡頭光圈越小,我們就可以獲得接近無限遠的景深,眼睛也是一樣的道理,小瞳孔的眼睛可以獲得的最佳的視力值往往比大瞳孔來得更好。
所以此時小瞳孔的人會出現一個現象,假設他的度數可能是近視-5.00D(500度),往往他在-4.25時就可以看到視標1.0的缺口方向了,如果完全矯正度數到-5.00D,他是可以看到1.5的。
以前的人們的普遍想法是只要看到1.0就好了,但現代人營養充足,視網膜發育良好,往往矯正後的終極視力比上世代的人平均好上不少,所以,有時候不是電腦驗光有出錯,而是我們沒有去配到或者沒有需要用到最佳視力的度數。而使得我們認為電腦驗光儀器不準確。
2.調節介入與感知作用
眼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器官,在視物時,經由大腦綜合分析的複雜心理活動過程。人的眼睛在看遠處(指超過6公尺)會放鬆,讓影像成像在視網膜上,在看近的時候,影像成像焦點會後移,無法落在視網膜成像,眼睛肌肉需用力,進行調節作用,把影像拉回來。
在電腦驗光儀,我們會看到一幅畫面,模擬看遠處的房子或熱氣球,那是電腦驗光儀器模擬你看遠的用眼狀態,不希望有調節作用 介入,藉此來計算你的度數。但一但你坐在在儀器前面,雖然眼睛看到的是遠景,但是其他器官的感知確是認為在靠近一個物件,你的皮膚會接觸到儀器,你的身體會前傾斜,你的近感知會啟動,這個時候,大腦會選擇相信那邊的感覺呢? 它在此時處理了一連串的訊息,然後瞬間判斷是看近還是看遠,要不要讓調節啟動。而若此時調節勝出,度數就會偏高了,所以據統計30%的電腦驗光結果超過0.50D(50度的誤差),10 %的結果誤差在0.75D至1.75D(75-100度)之間。
結論:
William H Havener 在Synopsis of Ophthalmology 一書中有提到:「評估患者的視力,是檢查其視覺功能的最好方法」。患者的視力模糊透露出多種疾病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對於屈光矯正(配眼鏡)的需求。電腦驗光儀器有其準確性的誤差,但還是一個很好的屈光普查工具。在台灣,我們有令世界稱羨的健保制度,眼科門診常常大排長龍,藉由電腦驗光儀器快速的判斷患者的屈光狀態,在看診效率上可以增進不少。
如果要選擇一副眼鏡或是隱形眼鏡,而且根據環境的需求來最佳化,建議還是需要透過眼科醫師或驗光師的實際人工驗光,不要只是電腦數據打出來,看個視力表比一下缺口方向,然後就照電腦的數據配置了。請善待你的雙眼讓它接受良好的檢查與配鏡啊!